close
【The Double】盜貼人生(有雷)
雖然台灣的翻譯是「盜貼人生」,而書名又被翻譯成「雙重人格」,但我們更喜歡「替身」這個翻譯出來的感覺,更貼切了我們對於電影的觀後感。
「為了成為那個唯一,你願意用什麼去交換?」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scontent-tpe1-1.xx.fbcdn.net/t31.0-8/q82/p720x720/12186564_10207695385399755_5498890917007219282_o.jpg)
整部電影充滿了闇黑、泛黃的古銅色調,充分顯現出原俄羅斯作家 杜斯妥也夫斯基創作的時代背景,極左派的封建保守集權統治,人似乎沒有任何的特殊性或原創性,人,只不過是一個個罐頭商品。
正是因為這故事的時代背景是這樣,所以才帶出最後主角Simon那句:I just wanna be unique. 因為他想要成為那個獨一無二,所以寧可用放棄自由、放棄身體健全去換得那個獨特。
「最可怕的敵人,是更好的自己。」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scontent-tpe1-1.xx.fbcdn.net/t31.0-8/p720x720/12045314_10207695386239776_4742574761206063787_o.jpg)
若平行世界的概念真實存在,有一天,若你真的能看見平行世界的那個自己,站在相對論而言,比自己更優秀、更受歡迎,你們站在幾乎相同的基準點上(外貌、生長背景等),卻因為個性不同、作風不同,得到了不同的結局,他擁有了所有你想要,卻沒有得到的一切。
當你看到了其間的落差,你會怎麼反應?電影用了相同的面貌去加重我們的感官效應,但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何嘗沒有當過誰的影子?這樣的感受在心裡發酵後發酸,繞了一大圈之後,你想要剷除掉的究竟是你的替身,還是你自己?而你會不會,也只不過是巨大洪流中的替身之一而已?
電影的最後實在太意象,或許真的無法用邏輯去思考,只能去感受。為了掙脫那個一成不變,如同罐頭般的生命,為了嫉妒、為了存在、為了成為獨一無二的那個人,你會願意犧牲多少,會願意走多遠?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