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There can be no peace for us, just misery and the greatest happiness.”Vronsky whispers besides Anna.

“We are bound together by god and this can only be broken by a crime against god.”Karenin begs Anna.

這是以拖爾斯泰一部帝俄時代為背景的文學小說改編成的電影,時空背景也造就了劇情的走向。

誰都沒有錯,但誰也都錯了。


Karenin在眾人面前,保護著Anna,為她掩護罪刑,聽著Anna說出讓他撕心裂肺的話,看著Anna一步一步的走向毀滅。

他說:我不能幫助妳毀了妳自己,這樣是犯罪。

於是他即便放她走,卻還是不肯在法律面前低頭,不肯離婚。

在這部戲裡面最悲劇的角色,他暗暗的在Anna告知自己她懷了Vronsky的孩子後,默默的問了一句:究竟我做了什麼,需要這樣承受妳犯下的罪刑?

這也是這整部電影最震撼我的一句話。



Vronsky年輕英俊,就這樣被(當時)禁忌的愛情給迷惑,深深的陷入這一場愛情裡。

他說:不要問我為什麼愛妳,因為愛情沒有理由、沒有原因。

但還是不夠成熟,去面對這場愛戀所引發的滔天巨浪。

在那個年代,那個容不下他們驚世駭俗感情的人們面前,他保護不了他最心愛的女人遭受別人的指指點點。

他沒有辦法應對或處理Anna情緒被道德良知撕裂的失控。

他什麼都給不了她,雖然他努力的想要幫Anna找一個願意接納她的生活圈,

但得到的回應只是:If she just breaks the law, maybe. But, she breaks the rules.

在那個視不成道德規範比律法更嚴苛的年代,他們的勇敢永遠得不到寬恕,更遑論推崇。



Anna呢?在這部戲裡的主角?除了最後被自己的道德、貪婪給吃掉後,她還剩下了什麼?

她以為自己夠勇敢,去面對世俗的眼光,她堅強的告訴Vronsky:你怕?我要去告訴大家,我不怕!我不以我們的感情為恥!

但她錯估了自己的勇氣,終究是沒有在大家的眼光裡撐下來。

她要她的兒子、她要V全部的愛、她要K全心的諒解與原諒、她甚至想要被理解,

但是Karenin說的沒錯:妳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?

Anna不僅是被自己道德感給淹沒,更是貪婪,除了愛,她要的太多,並且在得到了一點點的寬容後仍然不懂得知足。



但我可以理解,全然的理解,Anna那種依靠著對方的愛存活跟呼吸,而無法接受一點點的崩解,忍不住要毀滅一切,最後只好選擇毀了自己,不去看這世界的選擇跟心境。

那是一種:我們之間只剩下愛情,全有或全無 的概念。

因為除了愛,她以別無所求。




「這是一場以愛為名的屠殺。」

不是只要以愛情這種至高無上的句子,就可以為所欲為。

這部戲有這部戲想要"宣導"的東西,也是那個時代所重視的一切。

所以大家都受到了懲罰。



我不願意去探討現今的愛情又是如何,我曾經當過被背叛的Karenin,也曾經當過害人背叛人的Vronsky,

傷害我的那個人,我全心的原諒,也感謝上天對我也對他們的救贖,因為沒有了愛情,生活是一天都過不下去的難受。

而我愛的那個人,我不願意他受到譴責或傷害,所以我不逼他放棄一切跟我走,現在更懂了,我不願意他有一天像是Anna一樣被自己譴責的瘋掉。

我不懂為什麼善良,只懂得一心一意愛一個人的那種人,最後總是受傷害?

到底是誰做對了什麼?又或是做錯了什麼?



究竟愛情重要?還是名聲?地位?或者是那所謂的「正確的道路」?

我不知道。

愛情真重要嗎?日子不就這樣過嗎?

更不懂的是,為什麼這些不能簡簡單單的同時存在,偏偏老天老是要人去作選擇?

是不是男人大多都選擇了正確的路,去過他們的日子;女人卻傻的選擇了愛,以為這樣就可以過日子。



誰有勇氣真的去原諒?

誰有勇氣真的不顧一切的去追尋所謂的真愛?

誰又有勇氣,去面對這世界對這一切的責難與指指點點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翠克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